高二12班 趙一茗
又逢中秋,望著空中的那一輪明月,我久久失神……
童年時,便有“小時不識月,呼作白玉盤”。那時,爺爺拉著我,跟我講月的景,講月的情,講月的傳說。于是,小小的我便體會過“江流宛轉繞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”中月的明亮、花的晶瑩,便想象過“星垂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”里原野之廣闊、月下江水之浩瀚,便感受過“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林間幽靜、清泉的潺潺……
在爺爺的故事里,我仿佛真的飛到其上,看到一身素衣的嫦娥,懷里抱著一只雪白的玉兔,紅色眼睛如同兩顆瑪瑙點綴著,靈動可愛。我伸手想要觸摸,嫦娥莞爾一笑,轉身飛去。我仿佛聽到“咔咔”地砍樹聲,聞到陣陣桂花香。爺爺說那桂花樹一直長,吳剛便一直砍……桂花樹一直會在,吳剛會在,月也在。
可是后來,我學了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”的凄涼,學了“又聞子規啼夜月,愁空山”的愁苦,學了“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”的哀愁。我漸漸理解,這如玉、如銀盤、如明鏡的月,不僅有嫦娥玉兔的美麗傳說,還有古來文人詩人寄托的無限思緒。
面對空中的那輪圓月,我也想問“江畔何人初見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古人沒有回答這個問題,只說:“江月年年望相似”,可是,身邊已空,不再有那個講故事的人。我感覺月變清冷了,變暗淡了,也似乎不那么圓了。
“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”,我似乎等不到心里的人了。又是一年中秋,人們盼望著,忙碌著,讓即將到來的中秋夜,團圓熱鬧。在那月圓之夜,會有多少家燈火通明?會有多少家團圓歡聚?又會有多少家在窗前相伴賞月?似乎很多,但對于我來說,不會再有。
我只想對月許下 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的相思懷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