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學科素養,求真務實進行教學研究,扎實細致做好課堂教學。高二語文組發揮集體備課的力量,多方搜集教學資料,參賽的五位老師歷時三周充分準備,反復推敲教案,組內切磋琢磨,提意見,找方法,力求能達到學?!疤剿鲀灱馍囵B,促進組內教研深入開展”的要求。在高二語文組的共同努力下,展示課圓滿結束!
一、蔡紅柳老師
蔡紅柳老師所授《春江花月夜》一課,意讓學生通過鑒賞詩歌,提升詩歌鑒賞水平、理解詩歌的內涵。在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由淺入深,層層推進,文本解讀有深度有高度,對學生充滿啟發性。在教學組織上,有學生的獨立思考、分組合作,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細讀文本指導深入、到位。課堂學生參與度高,表現較好,發表了很多深刻的觀點。在優尖生生培養上,蔡老師認為,關注優尖生不是只關注優尖生,不能忽略其他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反應,有教無類。關注優尖生,要潤物細無聲,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普通學生,有適度的壓力和動力,在學習上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,由此實現自我提高與帶動其他同學學習共同進步。因此蔡老師課上設計讓優尖生擔任組長、總結本組觀點的形式,實現有層次、有針對性的教學。
對于蔡老師的此次展示課,評課組一致認為選材難度大,但是把握得很好。蔡老師用具體可行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鑒賞抽象的詩歌,“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”這一重點環節學生表現出色,實現了讓學生獨立思考,效果很好。蔡老師能對學生的發言做出及時、中肯的評論,把鑒賞引入佳境,這種評價也對學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。整堂課補充材料豐富,以詩解詩,很好地開拓了學生視野、無形中擴大了學生閱讀量。蔡老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將對聯教學引入課堂,通過讓學生課下創作對聯、課上展示學生作品的方式將課內課外語文知識融會貫通,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學,豐富了課堂教學層次。
二、唐薇老師
唐薇老師的《紅樓夢》閱讀指導課《大觀園里的改革家——機敏闊朗賈探春》貫徹新課標“整本書閱讀”要求,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作品。唐薇老師的課堂以課前演講開始,劉英昊同學演講的“我最喜歡的紅樓人物——賈探春”,繪聲繪色,口齒伶俐,分享自己對探春的理解,探討探春這一形象的現實意義。唐薇老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探春這一人物形象入手,探究這一人物的藝術價值,同時總結小說描寫人物的技巧。整個過程由學生發言,老師稍作點撥,用課內閱讀技巧指導課外閱讀,同時用課外閱讀鞏固課內閱讀技巧。在重點分析“探春理家”這個大情節中,師生共同探討,總結出探春改革的矛頭直指奴仆、主子、當權者,最后指向腐朽的制度本身,體現出探春思想的進步性。唐薇老師引導學生探討“如何看待探春對生母趙姨娘的態度”“如何看待探春理家”,學生熱烈討論,積極發言,闡述自己不同觀點。
課堂最后李昌駿同學分享交流閱讀《紅樓夢》的感受成為又一大亮點,昌駿的演講聲情并茂,儀態大方自然,把這堂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。
評課老師們認為唐薇老師的整堂課給人的感受是很從容、自信,沒有一句廢話,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的嚴謹和對教學工作的敬畏。她特別擅長發掘學生的亮點,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、表達自己的機會,又由此形成課堂的亮點,充分體現了“以學生為主導”的課堂。
三、張雅靚老師
張雅靚老師認為,高中學生學語文到了選修階段,已經有了更豐富的積淀,他們理應在語文的天地里勾連想象、融會貫通,其知識也不應該是線性結構,而應是連線成片,連片成體。所以比較欣賞該是他們建立語文學習金字塔的常用方法。因此張老師設計了《“雁回雁過兩情境,物是人非愁不同”——《一剪梅》《聲聲慢》比較賞析》一課,帶領學生對“雁”這一意象做深入的理解分析,雁回雁過,兩種境界。整堂課以讀帶析,根據學生的閱讀需要,幫助學生閱讀欣賞,真正閱讀活動化。以朗讀帶動分析,以分析指導朗讀。寓揣摩分析于吟詠誦讀之中,通過誦讀領略詩歌情感,研讀詩歌本味。從誦讀,到學生賞析喜歡的詩句,再到老師帶領學生探究李清照詞中“瘦”的形象,環環相扣,層層深入,整體感覺流暢,學生的回答充分、配合度高。張老師最后設計的“從李清照(的詞)看 ”這一環節給予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,分享觀點的學生表現出色,思維深刻系統,評課組老師一致認為可以就此帶領學生深入探討,做成研究性課題,由課內延伸到課外,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探究能力。
評課組老師認為張雅靚老師的課將新內容與已學過的《聲聲慢》整合在一起,并以“雁”為切入點,進行專題教學,打破了選修與必修的界限,讓他們互相流動,實現了對文本的重新整合。課上布置的作業“獨上蘭舟獨守窗,一般愁字兩樣情”,讓學生對這一角度比較賞析,能很好地鞏固課堂教學,讓學生得法于堂上,鞏固于堂下。
四、侯菲老師
《項羽之死》是一篇文言文,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掌握實虛詞、句式等相關的文言文知識,讓學生具備閱讀和鑒賞淺顯文言文的能力,這是侯菲老師設計這次課的立足點。侯菲老師所授的《項羽之死》一課,目標明確,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要學什么。第一節課就由標題引出本課的總學習目標,通過閱讀鑒賞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,了解本課情節,總結人物形象,探討本課主題。由于授課的班級學生大多歷史知識貧乏,侯菲老師基于學生學過一些《史記》中的名篇、對秦末歷史有所了解和興趣的學情,通過學成語來分析項羽人物形象。既打破只分析一課人物形象的壁壘,又讓學生了解了歷史,學到了成語,一箭多雕,一舉多得。
文言文學習過程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乏味的感覺,但評課老師認為侯菲老師的這節課在突出重難點的同時又力求創新,力求多變,引入視頻、歌曲等更有吸引力的形式,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又能引起學生興趣,減少了學生的疲勞感。
五、王東老師
學生都愛讀李白的詩,而且覺得讀起來覺得很過癮。李白詩歌的灑脫豪放就像青春對禁忌的叛逆讓人快意,究其深一層次的原因,李白的詩歌里是有一種生命的狀態在的。這是我們年輕時最渴望達到的,不是倫理,不是愛情,不是法律,不是道德,是一個生命對完成生命過程的渴望。在教學時不應僅局限于他的風格、性格的度量,滿足于主題的探討,更應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討,這是王東老師設計他的《將進酒》一課的初衷。王東老師的這堂課重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、關注生活、關注自然、關注自身道德的完善,通過梳理情感的發展脈絡,帶領學生一起去窺探詩人的詩興與性靈,在學生的反復誦讀與老師的精彩范讀中,詩人的狂放憤激,他華麗背后的愁緒,都被一點一點地釋放出來。
詩詞體現著很多文化價值,它可以內化為“素養”的積淀,“人文之本”才是古詩詞的歸宿。評課老師認為王東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李白其他詩作的回顧,看到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積極的東西,看到他感受到了時間的壓迫性,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,又會聯系到自身以思考,給學生以審美和哲學上的更深的啟迪,豐富學生認知的同時,還能夠建構起學生的思維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