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學組通過課堂觀察的手段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、分析和研究,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、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,關注學生有效學習、教師有效教學。
一、李佳潞老師
李佳潞老師開創了試卷講評課的分層級練習模式,通過數據分析結合試卷解答,診斷出學生的錯題與錯因,編制出三個層級的對應練習:1.變式練習2.拓展練習3.能力提升。課堂上請題目出錯的同學講解正確的解法或板書變式練習。對于解題快的同學,可以先解決后面的拓展練習與能力提升題目。
對于李佳潞老師的此次展示課,評課組一致認為:課前備課很充分,自行編制的數學試題質量很高,針對性很強,學情了解具體細致,課上點撥言簡意賅,對學生解題點評思路嚴謹。課堂上,李老師“管住嘴,邁開腿”,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,同時觀察學生解題情況,及時予以學法點撥,兼顧到學優生與學困生。
二、鞠曄老師
鞠曄老師所授《橢圓及其標準方程》一課,從數學史的視角下引入橢圓的定義,《城市廣場》的視頻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,學生經歷了:用“兩釘一線”法動手畫橢圓、歸納出橢圓定義、推導橢圓方程的全部過程,在其中感受了方程的簡潔美。通過觀察出球在陽光斜照中的影子形狀為橢圓,提出圓柱的截口曲線為什么是橢圓的問題,為研究性學習埋下伏筆。
課堂觀察得出如下評價:導入很切題,學生在對橢圓定義從直觀感受到數學表述的建立的接受速度不同,稍作停頓讓學生記憶一下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。建立橢圓方程,邊講邊板演,文字說明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,避免了注重求解而淡化了思維。課堂注重過程,以學生活動帶動抽象概括、數學審美等核心素養的落實。
三、 同課異構
柳敏老師與張憲國老師同課異構《雙曲線的幾何性質》,兩位老師對同一節課有各自的講解順序,針對學情用教材。柳敏老師先類比橢圓的幾何性質,讓學生討論學習雙曲線的幾何性質,從頂點入手再探討范圍、對稱性、離心率,從形引入以便于學生理解,再從數和形兩方面更深入理解,教師主導學習離心率和漸近線,并通過幾何畫板動畫演示,吸引學生注意并且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;最后講解例題,深入高考,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幾何性質,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思想。張憲國老師以方程為切入點,側重解析幾何的代數研究方法,從宏觀上認識本節內容,由范圍入手,再研究頂點、對稱性、漸近線與離心率,利用動態演示的方法,突破離心率與漸近線關系的難點。課后,張老師還為年輕教師演示講解了幾何畫板的作圖方法。
張老師的課語言幽默、幾何畫板功力深厚,講解細致,關注學生思維,注重啟發學生,以課本知識為載體,以學生的思維活動貫穿始終。
柳敏老師的課,結構完整、流程順暢有序、重難點突出,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,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。教師用“8”字型眼神觀察學生,語言抑揚頓挫,更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。課件設計兼顧舊知與新知,一邊是橢圓,一邊是雙曲線,讓學生對比學習,效果顯著。在講漸近線時,可以講一下a,b,c在圖象中所對應的幾何線段。
觀察學生A:班級第一,認真仔細,追求完美,但是缺乏靈活度,有點小緊張。
觀察學生B:靈活、學習主動、但是不注意細節。
觀察學生C:反應快、靈活、但是隨意不嚴謹。
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、一種研究方法、一種工作流程、一種團隊合作。通過觀察,旨在一起探討具體的課程、教學、學習方面的問題,經歷一種合作、對話、探究的專業體驗,起點和歸宿都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狀況的改善,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。作為一種合作的專業研究活動,有助于數學組“合作文化”的形成。